中国发展网 据北京日报报道,5月,已经回到北京的援疆干部任正杰,还惦记着和田市拉斯奎镇的那片庄稼地。此时,正是南疆水稻播种的季节。他盼着,从北京引进的京西稻迎来大丰收,变为和田人民的“致富田”。
“专家预测今年亩产超过650公斤,能比去年再提高1成。”“除了京西稻,今年还种了你们推荐的其他稻种。”翻看着拉斯奎镇托万库勒来克村村干部发来的“图文直播”,任正杰的思绪回到了在和田的日子。
任正杰工作的拉斯奎镇,地处和田市西北郊,人口达3.5万余,耕地却只有2万余亩,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提高农民收入,就要提高耕地产值。”一到和田,北京援疆干部就围绕这个老大难问题,到乡间调研。当了解到镇里有6000多亩水稻田时,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海淀区的京西稻。
“因为种植方式和品种原因,当地的水稻产量偏低,也卖不上价钱。咱京西稻口感好、营养丰富,早已形成品牌,如果能在和田种植推广,不仅能让当地人吃上好米,没准还能给他们找到致富的新路子。”任正杰说,把京西稻引进和田的点子让援疆团队兴奋不已。
落地执行,第一个问题摆在眼前——北京的水稻种来了能适应吗?为了科学回答这个问题,在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大力支持和农业专家指导下,援疆干部选了一块试验田,让京西稻与当地水稻同台竞争。
功夫不负有心人,首轮试种结束,专家考察得出结论,试验田水稻长势超过南疆本地水稻平均水平,京西稻具备在南疆种植的条件。
趁热打铁,北京援疆团队逐渐加大引进与种植规模,终于迎来了丰收时刻。京西稻亩产达到600公斤,比当地此前种植的品种多产100公斤左右,而且抗病防虫能力强,没有出现倒伏。
不仅要让京西稻在和田“落户”、大面积推广种植,还要以此为开端打通水稻产业、发展文旅,持续为当地“造血”。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与任正杰一起在拉斯奎镇工作的镇党委副书记佀传鑫等援疆干部从北京请来了“高手”,打造京西稻生产基地,从插秧技术推广到产品包装设计、国家地理标志申请,再到销售推广等一体推进,努力让和田的京西稻出路更广。
援疆干部们付出的是心血,收获的是新疆人民的好日子——一座座教育园区拔地而起,窗明几净的校舍里是北京援疆资金购置的先进教学设备;沙漠里建设的农业产业园已经迎来收获,蔬果源源不断送上群众的餐桌……
三年时间,与亲人聚少离多,生活办公条件艰苦,一件又一件难事接踵而来……这样付出值不值?“值!”任正杰回答得干脆。这答案也是全体援疆干部的心声。
(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