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家援疆 > 头条

中国医科大学医疗人才五年“组团式”援疆成果丰硕发挥重要作用

2021-04-27 11:21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张芸、于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组团式”援疆医疗人才选派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组通字[2016]18号)精神,2016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选派中国医科大学独家承担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对口支援塔城地区人民医院。

 2016年4月至今,中国医科大学从四所附属医院先后选派五批次总计98名1-3年期限的援疆医疗干部人才,进驻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帮扶工作,分别担任医院领导、首席专家、科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护士长等职务。同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还先后选派临床、医技、行政管理等专业的68名柔性专家,进行短期援疆工作,有效弥补了医院学科发展急需的技术短板,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年来,在“组团式”援疆专家的帮扶下,对口援疆成果丰硕,共接诊门急诊量37768人次、参与会诊 1318人次、抢救危重患者 2738人次、开展手术 4275台、制定学科发展和专科规划70个、诊治住院患者43104人次。五批队员们自觉传承红医精神,以精湛的医术和满腔的热情践行援疆医者使命,倾情奉献医疗援疆事业,医院各项运行指标取得了明显进步。截止目前,定向培养医疗人才80名;建立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自治区质量控制分中心5个;地区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诊疗救治中心5个、质量控制中心11个;牵头成立地区医学分会13个;推广应用前沿医疗技术173项;填补地区医疗技术空白145项;使医院管理能力整体提升、制度建设逐步完善、信息化建设升级改造、传染病医院建设项目落地实施。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全体队员自觉克服困难,和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并肩作战,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建立健全防控方案与制度,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切实为保护各族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与保障,成为体现中央关怀、惠及各族群众、促进民族团结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从受援医院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现代化医院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重点帮扶,大大提升了医院的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

 坚持每周例会制度和定期党支部队日等活动,在思想政治上和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总目标开展医疗援疆工作。通过走边防、忆历史、学典范等爱国主义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团建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使全体队员能够齐心协力、风雨同舟、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为塔城各族群众的健康福祉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同时,在辽宁省对口支援塔城前方指挥部的指导和关心关爱下,强制度、严管理,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保证了全体队员的政治安全和人身安全。尤其在学习了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后,队员们更是坚定了医疗援疆惠民聚心维稳固边的信心和决心。

 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保证医疗援疆项目有序推进

 科学编制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医院战略发展规划。为规范有序的做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和促进受援地医疗卫生快速全面发展,中国医科大学发挥资源优势,组成专家团队,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塔城地区疾病谱、多发病、常见病和周边地区医疗卫生发展现状,根据辖区范围内各族群众就医服务需求和实际情况,以及区域医疗卫生规划,科学制定了《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医院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8-2025》、《塔城康养基地概念规划设计方案》、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进一步明确地区人民医院发展定位,完善相关措施,引领地区医疗建设全面发展。

 创新“以校包院+以院包科”新模式,扩大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医院区域影响力。
从2016年10月18日,塔城地区人民医院挂牌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医院开始,整体纳入中国医科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管理体系。大学“组团式”援疆着眼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科学制定了“塑品牌、重管理、引专家、强专科、促研修、抓培训、提学历、招人才”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精准帮扶规划,力促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医院管理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和科研能力得到全面快速提高。2018年5月,在“以校包院”的基础上,由大学主导,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盛京医院、附属第四医院、附属口腔医院分别与塔城医院签订了“以院包科”协议,明确每家医院的援助目标和责任;塔城医院与中国医科大学校际远程会诊中心签订远程会诊协议。

 落实医疗援疆项目资金投入保障。十三五期间,辽宁省投入援疆资金约1.07亿元,为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发展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使医院的就医环境、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项目投资1100万元,用于保障“组团式”医疗援疆工作;医院新门诊病房楼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资金7900万元,已完工并以投入使用;医院专家公寓楼项目资金1600万元,已完工并以投入使用;区域影像质控平台与远程会诊平台建设资金110万元;送教进疆和“三交”项目资金70余万元等。塔城地区人民医院从创建三甲医院到挂牌“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医院”,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政策的支持下,得到长足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突出重点,多措并举,确保医疗援疆工作取得实效。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帮带机制,创新“治疗组”式带教模式,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三方面全方位开展精准帮扶。为保证专家传授的先进技术在当地落地生根,从2018年起,援疆医疗队调整了专家师徒带教模式,由原来的青年骨干普遍培养,创新为“治疗组”式带教模式,即每名专家带教三名学员,分别由一名高级职称、一名中级职称和一名初级职称,组成专业治疗组。五批援疆专家共帮带20个专业176人次本地学员,培养业务骨干68名,大部分学员能够掌握并独立开展新的诊治技术,如乳腺外科医生陈琨掌握了乳腺微创肿物真空切除术和乳管镜检查治疗术,消化内分泌科主任李飞掌握了无痛胃肠镜、内镜下息肉电凝和电切治疗术,精神心理科医生孟祥伟熟练掌握了精神科量表评定和心理治疗方法等等。科研方面结合塔城地区常见多发疾病和卫生健康状况,由援疆医疗专家带领医院学员开展相关基础调研工作并申报各类科研项目29项,发表科研论文153篇。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丰富人才培养模式。一是积极开展院内培训。援疆专家以科室为单位开展常态化理论知识培训,为提升学员医疗技术水平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通过承办或举办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地区级继续教育项目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当地及北疆地区医务人员的医学理论水平。2016年开始,援疆专家牵头营造学科研究氛围,截止目前共举办各类继续教育学习班80期,获益上万余人。

 加强住培基地建设。创建自治区级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逐渐完善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规培基地作用。一是2018年成功创建了塔城地区唯一的自治区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8个专业基地一次性通过获批。二是依靠和借鉴中国医科大学专家教学经验,常驻队员与柔性专家共同发力,助力医院住培基地的建设与运行以及学员的管理,使住培基地工作逐步走向正轨。主要包括住培学员的招生、培养以及师资力量的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共帮带69人取得自治区住培师资证书,招收规培学员83名,取得执业医师证40人,其中国家级27人、自治区级13人。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前后方联动,共同帮扶。根据援建规划,中国医科大学每年免费接收20名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管理和业务骨干在各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同时,中国医科大学网上培训平台对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免费开放培训账号;中国医科大学现已为塔城地区人民医院招收定向委培生59名;免费接收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及医联体单位医疗骨干进修71人次;实施在职人员学历提升工程,共有81名专业技术人员在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进行在职本科学历教育。“中国医科大学”的品牌效应、育人理念和深耕不辍、绵绵用力是塔城地区人民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全面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积极打造重点专科。成功挂牌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新疆分中心并建立新疆首个“心理治疗师培训中心”。

 塔城地区精神心理卫生中心,2017年7月建成,2018年2月成功挂牌“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新疆分中心”、“塔城地区精神卫生质量控制中心”、“塔城地区心身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援疆专家吴枫副教授牵头建立新疆首个“心理治疗师培训中心”,填补了塔城地区精神卫生管理空白。截至目前已收治各类精神心理障碍住院患者1784人次,为周边县市筛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300余人,大大扩大了医院精神心理科的医疗服务能力,真正使辽宁医疗援疆的福祉惠及本地居民。

 建成负压结核实验室,填补地区结核病防治的空白。2018年8月1日,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医院负压结核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含利福平耐药)快速检测”实验如期开展,结束了塔城地区没有专业负压结核病实验室的历史,为塔城地区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检验数据,为临床医生对结核病患者建立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支持,对全地区结核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新冠疫情发生以来,PCR实验室承担起塔额盆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任务。通过优化核酸检测工作流程、标准化培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日检测能力达到10000管,满足了塔额盆地应检尽检工作需求,为塔城地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作出突出贡献。

 完善“五大中心”建设。成立危重症救治中心,架起生命绿色通道。2018年建立了“卒中中心”急性脑卒中急诊救治“绿色通道”,至今已成功开展静脉溶栓治疗,最高年龄为87岁,最小年龄44岁,极大地提高了塔城地区急性脑卒中的救治水平,填补了塔城地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空白。几年来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流程、与医联体单位和地区急救中心签订相关协议,援疆专家成立地区心内科医师“学习讨论微信群”,各县市患者的病情能够第一时间发布,专家及时进行会诊指导制定治疗方案,最大限度的抢救患者生命。获批成立塔城地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救治工作搭建了平台,为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重点专科建设。一是组织与指导精神心理科、心血管内科和神经医学科申报自治区级区域医疗中心。二是推进心内科、骨科、重症医学科、眼科、精神心理科、神经医学科6个地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三是培育放射科、眼科、消化内分泌科、麻醉科、呼吸科、检验科、功能科、康复医学科感染科逐步成为塔城地区优势学科。

 努力填补学科专业空白。根据国家三级甲等医院的要求,不断增设和细化学科专业设置。在援疆专家的帮扶下,增设了精神卫生专业病区和重症监护病房,实现了从无到有的专业学科。随着医院的发展,骨科分为骨一、骨二两个病房,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专业发展趋势。2020年底将新生儿科与儿科、消化内科与内分泌科、普外科与泌尿外科、妇科与产科分别独立设置专业病区运行管理模式,为学科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成立专家工作室制度,增设专家团队工作室,促进学科建设。为了更好的发挥帮带机制,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充分利用好援疆专家引领作用和前后方联动的优势,2020年调整“单兵作战”方式为“团队协作”模式,在原有的7个“专家工作室”基础上拓展成立2个“专家团队工作室”,前后方联动,提升学科整体管理水平和技术实力。特别是消化内镜专业在赵志峰团队工作室的带领下迅速成长,目前科室各项业务工作指标显著提高,科室整体服务能力、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社会影响力和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由“输血”变“造血”的“质”的转变和飞跃。

 加强现代化医院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前后方交流学习。医院每年组织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赴大学各附属医院参观交流,学习各附属医院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完善职能科室配置。成立宣传科和援疆办,规范了医院宣传媒体平台建设,提高了受援医院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水平,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医务处下设公共卫生科,加强对传染病及预防保健工作管理,制定和完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24项工作制度。

 完善医院相关制度,如成立《塔城地区人民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医院有关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和规划并组织落实,做好人才队伍的培养、使用、管理和服务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医院人才管理,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信息化项目建设,优化患者就医流程,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和医院管理精细化水平。充分发挥东软系统信息化软件的优势,配合国家和自治区对三级甲等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完成一系列项目建设。如分时段预约挂号(限号)、分诊叫号系统;病案首页升级改造、HQMS上报数据提取进行改造、手术编码3.0版升级、申报四级电子病历评级、优化运行病历质控等;同时配合自治区卫健委要求,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共享查询接口、儿童重大疾病救治管理接口、自治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接入改造;为进一步发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的作用,提升全区医学影像质量水平,搭建塔城地区区域影像与远程会诊平台。

 成立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医院国际医疗部,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大业。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精神为指导,结合塔城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塔城的地理优势,以中国医科大学的医疗技术为坚强后盾,以辽宁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为契机,以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医院为载体,成立“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医院国际医疗服务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医疗发展,支持地区口岸国际贸易发展,打造“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医院”国际化品牌。

 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

 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队与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全体职工一起同心防疫,坚持科学防控,加强医院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预警响应机制,为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守护好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统一思想,全面部署。医院多次组织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专题推进会,传达部署落实自治区和地区疫情防控工作有关会议精神,不断推进地区和医院疫情防控工作。二是制定方案,科学防控。一是指导制定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新冠病毒肺炎常态化防控实施方案》;

 协同各科室制定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一科一方案”,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强化疫情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领队钟红珊、副领队李淑清统筹安排医务部、院感办、护理部组织全员参加理论及操作培训与考核,开展实战演练,切实提高防控和治疗的科学性有效性。还有队员们到县市督导检查培训,梁英健、刘建华。

 对全地区发热患者进行科学分析研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常态化地每天下午组织医疗队专家通过远程会诊和视频调度的方式对塔城地区医院和五县两市医联体单位的发热病人进行研判,避免误诊和漏诊。精准救治。组织相关科室援疆专家对7月份由乌市输入的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每天早晚两次进行会诊,制定救治方案,并指导医务人员进行规范操作,在保证患者接受最佳治疗和护理的同时,确保医务人员零感染。

 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应检尽检勇担当。配合地委行署开展塔城地区应检必检、应查必查的重点人员的核酸检测筛查排查工作。PCR实验室通过自治区卫健委认证,能够独立完成新冠病毒血清抗体检测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2020年累计完成新冠病毒血清抗体检测57688人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267123人次,持续提升核酸实验室检测能力,目前已达到日监测10000管。

 线上线下相结合,保证疫情期间常规诊疗需求。援疆专家们每天坚持出门诊、查房、会诊、手术等一线工作。参与开展网上问诊服务,解决疫情期间患者就医不便,给广大患者提供健康咨询答疑服务,畅通了医患沟通渠道。

强化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充分发挥“组团式”援疆专家作用。成立以塔城地区人民医院为主导的医联体并推进落实医联体协议。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塔城地区卫健委的主导下,2018年4月成立了以塔城地区人民医院为主导的医联体。2019年,辽宁援疆前方指挥部拨付援疆资金110万,与辖区县(市)搭建远程会诊和影像质控平台,通过远程影像质控、远程会诊的方式进一步推进医联体建设。进一步落实医改政策,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医疗联合体工作,提高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减轻“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制定巡诊计划,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基层医院。制定援疆专家巡诊计划,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基层医院。截至目前,共派出21个专业,专家148人次,累计完成查房20余次,病例讨论50余次,临床教学讲课10余次,接诊患者200余名。如:医疗队领队钟红珊带领放射介入专家夏永辉指导乌苏市人民医院完成介入手术多例;心血管内科专家曹乾到额敏县医院开展支架内再狭窄的介入诊治;骨科专家周仁义帮助额敏县医院开展关节镜下右膝外侧半月板部分切除、滑膜清理术等;

 根据辽宁援疆前方指挥部安排,援疆医疗队每年度分批次、分区域组织开展“辽宁援疆医生走基层活动”,深入县(市)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教学查房、培训讲座、手术示教和义诊等活动百余次,受益群众达2万余人次,赢得了塔城各族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加强柔性专家帮扶力度,弥补学科建设短板,加强行政管理水平。

 大学根据受援医院实际发展需求,截至目前共增派68名包含行政管理、临床医疗、护理和医技等专业的柔性帮扶专家来到塔城地区医院,开展为期3个月、6个月甚至1年时间不等的短期全方位柔性帮扶工作,其中包括放射介入、胸外科、康复医学科、耳鼻喉科、新生儿科、急诊等,另有人事、宣传、财务、护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等,其帮扶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弥补了受援医院管理和临床学科的不足和短板,为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医院的科学化、精细化、规划化管理和受援临床科室技术进步带来了新的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大后方”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学科建设方面:每周组织业务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专科知识讲座、手术示教;规范指导住培基地工作、协助申报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省级教学课题;制定专科规划;健全规章制度;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等。

 医院管理方面:梳理修订医院管理制度汇编、充分进行岗位调研并书写医院人力资源分析报告;制定人才引进政策相关条款;更新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流程、规范医保管理、推进运行病历质控、完善信息化建设、推行实施护理垂直管理,落实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平台使用。

 信息化建设方面:升级改造信息化建设,助推医院管理现代化。通过每年组织塔城地区人民医院领导和职能科室干部实地考察参观中国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充分学习借鉴大学附属医院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信息化建设模式,着手对医院的管理机制进行深入改革,引入先进的医院信息系统,并不断完善、优化、改进,使医院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绩效考核体系、基础医疗质量、信息化建设等得到显著改进提升,不仅满足医院工作需要和广大患者需求,也使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信息化建设推动医院向智慧医院发展、向现代医院管理迈进。

 在援疆专家的支持下,设计并建成北疆地区先进的模块化一体化中心机房,全面完成医院信息化建设升级改造。同时,借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在医院管理上的先进经验,引进了东软医院信息化软件系统,升级核心业务系统,实行移动护理、移动查房,完成信息化医疗质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搭建起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远程会诊平台、附属盛京医院建立医疗联盟医联体远程会诊平台、附属第四医院心内科远程培训与会诊服务平台。

 2017年在新系统的支持下,及时完成新医改系统数据库更新和新农合跨省结算任务;按时全面启用三甲医院新物价收费标准;在全疆16家定点医院中,率先完成新农合跨省异地结算系统建设,得到国家卫健委的充分肯定。

 2019年,进一步发挥东软医院信息化软件的优势,配合国家和自治区对三级甲等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完成了一系列项目建设,如一站式结算信息系统,临床诊疗数据进行编码映射和采集报送、病案首页信息数据进行提取、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数据提取、自治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接入等项目;通过信息化项目建设,优化了患者的就医环境,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如分诊叫号系统、便民药房、微信支付、自助挂号机等项目;加强了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降低医院的运作成本,如增加了高值耗材条码化管理模块,运行病历质控模块,慢性病分离统计、CA数字认证等模块;发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的人才优势,提升全区医学影像质量水平,如正在建设塔城地区区域影像与远程会诊平台。

 2018年,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引进中国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后勤管理的先进经验,引进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完成保洁、保安、导诊、导乘、物流、餐饮等后勤服务社会化,院容院貌焕然一新,医院后勤管理水平和保障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得到患者和医院职工的好评。

 下一步工作设想

 充分发挥“组团式”医疗人才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受援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人才培养与人才队伍建设。继续落实“以校包院”+“以院包科”帮扶模式。根据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医院发展状况和专科需求,制定“以院包科”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20名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常驻专家。另外,结合实际扩大引进柔性援疆专家,全方位加大帮扶力度,弥补常驻专家学科覆盖面的不足,并对行政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给予指导,加强受援医院医疗骨干人才培养。

 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组团式”援疆的优势,借助在塔专家与后方大学各附属医院住培管理团队共同指导,提升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管理水平与师资能力,逐步规范基地建设工作,提高临床带教水平。力争把现有的自治区级协同住培基地升级为独立的自治区级住培基地,增创骨科、麻醉、重症医学、病理、检验等自治区级住培基地,并选择优势学科努力创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全面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丰富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要求援疆专家每季度开展全院业务讲座、每周开展科室内业务讲座。二是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来塔举办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地区级继续教育项目15-20场次。

 前后方联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中国医科大学每年接收20名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医疗骨干免费进修,并实施全程跟踪带教管理。

 加强学科建设,补齐学科短板。

 根据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发展定位,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临床重点学科建设、诊疗平台建设,补齐学科短板,引领地区医疗发展。

 帮助塔城地区人民医院从高、精、尖和特色专科疾病上下功夫,打造1-2个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精神心理科、心血管内科等)。

 帮助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建设3-5个地区级质控中心(心血管内科、骨科、普外科等)。

 帮助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建设2-3个空白专科,如肿瘤内科、介入科。

 帮助塔城地区人民医院打造地区级眼科诊疗中心。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传染病防治相关要求,进一步做好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和地区结核病救治工作,积极推进传染病医院建设。2020年8月29日该项目基础土方开挖,目前已完成门诊住院楼、综合楼的筏板混凝土浇灌工作,整体建设及设备采购事宜正在按照倒排工期计划表积极进行中,计划2021年底交付使用。

 加强疑难和危急重症学科以及支撑平台建设,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打造为区域医疗中心和“大病兜底”医院。 如“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建设、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创伤中心和肿瘤中心建设,提高诊治水平,使塔城地区各族患者能够在地区内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从而降低转诊率。

 积极搭建大智慧诊疗平台。

 以塔城地区人民医院获批自治区“5G+远程诊断应用试点项目”单位为契机,建设5G智慧医疗协同物联网云平台,实现院内信息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及塔城地区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形成稳定的远程医疗支撑、决策分析、预警反馈机制,助力“前指”管理与辅助决策,服务医院的科学管理。同时,规范医疗数据标准,满足数据共享需求,实现“一次采集,多次应用”。该项目建成后地区人民医院精神心理康复中心、康复理疗中心、传染病院区、肿瘤治疗中心、本部院区的远程会诊、各项诊疗方案将得到充分的资源共享,实现异地诊断、异地治疗,信息共享,从而提高塔城医院诊疗救治水平,推动医院向智慧医院、现代医院行列迈进。

 加强现代医院管理理念,推进医院内涵建设。

 重新修订医院《规章制度汇编》。对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重新修订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优化医院管理流程,提升医院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管理能力和责任担当。一是计划选派5-10名中层管理干部及学科骨干到中国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完成不少于三个月的进修学习培训。充分学习借鉴中国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的先进管理经验,通过“交流、交往、交融”工作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优化医院运行和管理流程。通过信息化建设不断细化医疗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财务管理等,合理降低医院运行成本,持续改善职工福利待遇。并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加强医联体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引人留人机制,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协调各单位推动六部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人才“组团式”受援医院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等六个文件的落实,实现引育结合,加大人才培养和招收力度。立足塔城地区人民医院重点专科建设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形成切实可行的引人用人机制。

 加强医联体建设、将“组团式”医疗援疆资源辐射基层。一是落实中国医科大学远程医疗中心与地区人民医院及其医联体单位签订的远程医疗协议,不断完善区域远程会诊平台软硬件建设。二是形成合理可行的远程会诊机制,制定完善的转诊制度。通过远程会诊、查房、培训等方式协助地区五县两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和新科目,提升全地区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三是落实地区影像质控中心软硬件建设,实现4县3市影像检查与诊断的规范化质量控制,逐步扩展到其他学科质控中心的建设及临床“危急值”管理。四是完善巡诊工作制度,制定巡诊计划,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派出专家进行疑难病例会诊或手术,切实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各族群众排忧解难。

 

 

【责编:高潮】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
特别关注
新疆新发展|兵团新发展
魅力新疆
  • 1/3
    哈萨克牧民:一场美丽而又艰辛的迁徙
  • 1/3
    2019:新疆喀什农村的元宵节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