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家援疆 > 头条

翁文翰:一生援疆情 万里“云守护”

2025-07-04 19:20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由中国发展网国家援疆平台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工人时报》联合开设的《“援来有你”援疆劳动者》栏目本期推出新人物:一生援疆情   万里“云守护”——记第十一批中央单位援疆干部人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翁文翰

6月30日,北京。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翁文翰的办公桌上投下淡淡光影。翁文翰端坐桌前,正对电脑屏幕,回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外科年轻医生蒋云龙请教的临床难题。

从新疆归来近半年,翁文翰与那片土地的联系,从未因距离而中断——张迅夫的SCI论文修改意见刚通过邮件发出,新疆同事的手术方案讨论又在线上开启。跨越千山万水,一根无形的纽带始终坚韧如初。

2023年7月,作为第11批中央单位援疆干部人才,翁文翰踏上新疆的热土,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担任胸外科副主任。面对科室发展现状,他目标明确: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团队在胸部微创领域的“王氏技术”深植新疆临床土壤,提升整体技术能力;以科研为犁,开垦符合疆内实际需求的新技术沃土;同时精心育苗,为人才梯队成长夯实根基。

胸腔镜肺叶切除、肺段切除、袖状肺叶切除……翁文翰迅速将“王氏技术”的精髓注入科室日常,这些先进术式成为新疆肺部肿瘤患者的新希望。

2023年11月,他率团队成功实施全疆首例近红外荧光胸腔镜下吲哚菁绿胸导管显像+结扎术。

“在一些胸外科手术中,胸导管由于难以分辨,容易在术中受到损伤,这种显像技术使胸导管在胸腔镜下清晰可见,很好地解决了肺癌、食管癌术中引起的胸导管损伤及乳糜胸(经胸导管回流的淋巴乳糜液外漏并积存于胸膜腔)问题。”翁文翰表示,引入的显像技术如同精准导航,使手术刀得以安全绕行“雷区”,指导医生进行胸导管的精准结扎。这项填补新疆空白的技术,将胸外科手术向进一步精准化迈进。

在翁文翰心中,技术与设备如同骨骼,人才方为血肉灵魂。援疆期间,他躬身成为科室教研的“播种者”与“灌溉者”。2024年,他担任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胸心外科基地教学主任,亲手制定详实的培训制度、轮转方案与考核计划。在科室里,他每月面向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深度授课,每周雷打不动召集研究生开展学术研讨,还不定时面向医院其他科室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讲座。

科研星火亦在他手中传递。援疆期间,翁文翰以第一或通讯作者指导完成3篇SCI论文;同时化身青年学子的科研引路人,悉心指导研究生的课题设计与实施,作为评委参与他们的学术答辩。4篇已发表的中文期刊论文,字里行间是年轻医者学术生涯的坚实起步。

蒋云龙毕业留院后没有停止向他请教专科精进之道,翁文翰的处方简洁而深邃:“先吃透诊疗指南,再循临床问题索解最新文献。”对于今年即将从新疆医科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张迅夫渴望将毕业课题转化为SCI成果的询问,他逐字推敲修改,投稿策略亦倾囊相授。学术血脉,就这样在师徒间悄然承续。

援疆一年半,翁文翰的足迹踏遍天山南北。在基层医院,他带去的不只是义诊和查房,更有因地制宜的技术推广与学术交流的火种。他亦善用媒体之声,将深奥的医学知识化作守护各族群众健康的科普清流。这段旅程彻底重塑了他对新疆的认知。

“新疆之大与新疆之美超乎想象,更深切感受到各族患者的热情与信任。”翁文翰说。

然而,深入的调研也让他洞察关键,翁文翰表示,许多基层医院硬件精良,顶尖技术亦可落地,但人才团队的持续建设,才是长远发展的命脉所在。他期盼未来援疆力量能更聚焦于特色优势科室的锻造与教学机制的优化,让本土培育的、生生不息的人才梯队,真正成为撑起新疆医疗未来的脊梁。

如今,翁文翰虽身在北京,目光却从未离开那片奋斗过的热土。清晨或深夜,电脑屏幕常因跨越时区的连线而亮起,翁文翰的援疆之旅从未落下句点。当京新两地的医学智慧通过无形的电波持续激荡交融,翁文翰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支援,可以成为一场超越时限的守望,一种双向奔赴的成长,最终沉淀为滋养新疆医学沃土的永恒养分。

【责编:高潮】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
特别关注
新疆新发展|兵团新发展
魅力新疆
  • 1/3
    哈萨克牧民:一场美丽而又艰辛的迁徙
  • 1/3
    新疆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围绕“沙海玉湖沙漠文旅”开展实践研讨教学
  • 2/3
    “援疆专家走基层”走进策勒县
  • 3/3
    “石榴籽·阳光巴郎”新疆希望小学足球季启动
新闻排行